近幾年物聯網卡市場比較火爆,既然有利,生意人都想分一杯羹,低門檻,高利潤,吸引了不少人參與其中,整個市場變得泥沙俱下,好壞難辨。
熟悉物聯網卡的朋友們知道,物聯網卡是國家工信部門重點監測和打擊的目標之一,原因是之前的物聯網卡沒有月租,價格便宜流量還高,很容易被詐騙分子拿來用于犯罪,但是隨著監管力度的提升,目前運營商要求物聯網卡強制實名制,這對打擊電信詐騙有一點的預防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明確表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那么,有人就會有疑問為什么不從源頭遏制犯罪呢?如果物聯網卡被用于犯罪,售賣方有連帶責任嗎?
雖然物聯網卡外形與手機智能卡無差異,但是兩者的運營模式完全不同,手機智能卡是運營商生產售賣,三大運營商都有各自的售后,而且開通手機卡必須實名認真。但是物聯網卡不同,物聯網卡沒有統一的售后,基本上就是默認誰售賣誰管理,所以說,市場上大大小小的代理商或者其他物聯網卡的銷售方基本都有自己的物聯網卡管理平臺。
其實運營商早就對物聯網卡實名認證做了要求,實名認證的目的是對物聯網卡使用情況進行把控。物聯網卡管理平臺不僅能管理物聯網卡流量使用情況,還能監測使用設備及場景。如果說所賣的物聯網卡涉嫌犯罪,那么銷售方有責任嗎?
咱都知道,物聯網卡明確規定不面向個人用戶,由三大運營商發行,僅面對企業用戶進行批量銷售,現階段廣泛用于共享單車、移動支付、智能城市、自動售賣機等領域。如果物聯網卡售賣給個人參與犯罪,那么售賣方承擔非法經營罪,需要承擔法律責任。